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卜颂 其十 先秦 · 古逸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
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猝(《晋语》一: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卜之,曰:「胜而不吉,遇兆。云云,」公不听,遂伐骊戎,克之,得骊姬以归。)
筮辞 其四 先秦 · 古逸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
土刲羊,亦无亡皿也。
女承筐,亦无贶也。
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归妹之睽,犹无相也。
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
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归妹癸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
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左传》僖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云云。注:「凡筮者用《周易》,则其象可推。」非此而往,则临时占者或取于象,或取于气,或取于时日王相以成其占。)
卜颂 其十一 先秦 · 古逸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
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左传》僖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云云,必不可。」弗听。)
晋童谣 先秦 · 无名氏
《左传》曰:晋献公伐虢。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童谣云云。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丙之晨。龙尾伏辰。
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焞焞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左传》僖公五年传。《御览》三百二十八。《诗纪前集》三作晋献公时童谣。)
张天民等书宝祐三年 南宋 · 张渊微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二
某自罹陟岵之忧,庐深山,莫与往来,厌讳氏名,不得通于故交。
时英游鳞,何从尺素书抵寓驿中,自冢上归,得之,亟薰香奉观。
视其题,条冰之光,脩史学士其人;
伸其幅,联璧之辉,先觉天民其元。
某何人,何以得斯,何以称哉!
谨再三读,文采钜丽,词势纵横,主《易经》之齐盟,立善类之赤帜,足张吾军,不胜击节。
惟是洁静精微之学,昔尝从事于斯,而不得其师。
天民诸君子发天之秘,扩圣之疆,精祲六爻之梦,度越九师之说,竞秀于旴,名震于京师,盖所愿学而未遇者。
明天子兴贤,乡大夫荐书。
此一举也,群五十三隽,硻谹乎文鸣,杨、陆、张、黄、胡、涂、王、邹(此八人者,当时考试官也。),固已蹶动耸遌,相顾太息吾旴之有人。
于此五十三隽,复拔其尤以先登,犹有二十八宿为云台之储,二十四气当凌烟之选也。
顾舍是而他,有一焉。
黄钟弃而瓦缶鸣,贤士无闻,如来翰之所云云,辱经、辱旴、辱科,岂不太骇观听邪!
试为诸君子说。
《筮》云:是谓《睽》之《归妹》,秽甚负涂之豕,变为无血之羊,始于载鬼,终于虚筐。
《睽》卦不在三十七数,而《归妹》又不在五十三数。
以《睽》之三十八,而厕诸三十七人之列,非据也。
以《归妹》之五十四,而加诸五十三人之上,非人也。
非据则名必辱,非人则身必危。
既辱且危,祗掇祸也。
是卦也,《离》之《震》,亦《震》之《离》。
晋献公筮嫁伯姬亦遇之,是反复同一凶也。
且其繇曰「士刲羊,无血」也;
「女承筐,无贶」也。
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彼妄一人,以柔乘刚,以小人乘君子之器,蒺藜之据已甚,高墉之射莫逃,无号,终有凶耳。
岂特责言不可偿,殆有甚焉。
史苏不云乎:车脱火焚,归妹睽孤,六年其逋,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吁,可畏也,是岂特终朝之三褫也欤,识者窃为彼悲之。
尝试为诸君布,四营而得《艮》之《渐》。
《艮》之止,时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
《渐》之进也,是盖《易》之五十三卦也。
其在五言,有序中正之言,终莫之胜,吉。
《艮》之《渐》,三岁得所愿也,三年将寻师焉。
拔茅连茹,以其汇征吉矣。
今日院竖子顾劳悉师邪?
天民有言,虽圣人不敢尽其
或因邓侯从天民愿学而得所谓焉,其亦有以折衷乎此。
不宣(《隐居通议》卷一六。)
无贶:《易·归妹》卦作「无实」。
葛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
葛生蒙楚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一章)

葛生蒙棘,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二章)

角枕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三章)

夏之日,冬之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四章)

冬之,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五章)

按:葛生五章,章四句。
采苓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
采苓采苓,首阳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一章)

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二章)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三章)

按:采苓三章,章八句。
渭阳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大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
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一章)

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二章)

按:渭阳二章,章四句。
上书献公 春秋晋国 · 祖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草茅臣东郭氏祖朝,愿请开国家之计(《说苑。善说》)
赵简子梦之帝所事 春秋晋国 · 董安于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
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
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
在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
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
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
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
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间,间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
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
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
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
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
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史记。赵世家》)
眉州醴泉寺善庆堂记元丰元年十月1078年10月1日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净德集》卷一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八 创作地点: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士君子少而从政,老而谢事,去仕途之劳,就林泉之佚,康宁寿考,泰然自得,其始终往返之际,固已高于人矣。
至于子孙,皆能有立,从而光大之,则尤可高也。
吾乡秘书监程公,践历寄任凡四十年,风迹凛凛,德惠在民。
及其老也,得请而归。
高堂广厦,足以奉起居之安;
芳亭茂榭,足以遂吟赏之乐;
安车轻盖,足以便游从之趣;
道衣野服,足以资萧散之味。
凡尘埃网罗、深可厌恶之事,无一毫辄累其怀。
宾客到门,则置酒高会,剧谈大笑如少壮时,往往日暮夜阑,不欲其去。
有子五人,而官者四,其一人则又以才能见用,而仕亦显矣。
此退休之美,绍续之隆,皆可高也。
非独此而已,抑有可纪者焉。
公尝念仲弟泳之之亡而禄秩未及,乃以一子恩及其犹子,所以公之幼子尚未仕,而泳之之子已为丞于大理
则昆弟义好之笃,于古无愧,宜其见爱于乡党而推尊之也。
郡城之西曰醴泉寺者,公之先世实葬其侧,岁时上冢,必止息焉。
满前,栋宇败陋,公出力而完之。
僧绍良德公之深,乃建新堂,以绘公之像及诸子之仕者凡六人,而尊奉之。
且推本公之祖考以来,积累深厚之所致,而谓之「善庆」,尚虚西壁,以俟俊哲。
程氏之族,信盛矣哉!
昔人盖有父子皆至公卿,兄弟同时为二千石,则前史录以为嘉事,后世藉以为美谈。
考古揆今,良可尚矣。
公官三品,年八十,古之乡老也,斯堂之成,必饮酒以落之,子孙列侍于旁。
乡人爱公而来贺者,或以爵,或以齿,序位于前,起而执觞,罗拜而为寿。
宾主相与,尊斝相交,乐作于庭,酒行而无次,老者得尽其乐,少者不敢忘其恭。
一席之间,有悦豫而无惰慢,于此观焉,亦乡饮之遗风欤。
陶同郡人也,喜公之落成,而不得偕众宾之末,酌以献公,已而,从杖者以出,安能无慊于心哉?
得书其事,不敢辞也。
元丰元年十月朔日。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三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献氏,晋献公之后。
战国时秦大夫献则(《广韵》二十五《愿》,《通志·氏族略》)
正议大夫致仕龚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忠肃集》卷一三
公讳鼎臣字辅之姓龚氏
世为淄州高苑人,至公改葬其先于郓,今为郓州须城人
曾祖伦,祖凝,皆潜晦不出。
考诱衷,鼎州武陵县,累赠特进
妣罗氏、穆氏,赠淄川、千乘两郡太君
公实穆夫人出,幼孤自立,擢景祐元年进士第,为郓州平阴县主簿
始至,决田讼之久不决者,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
孟州司法参军,以举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
故相梁庄肃公、杜正献公为州事,皆大爱重,荐之,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莱芜县兼冶事。
前时赋民车运铁,人大劳费,公至罢之。
正献尝语江休复曰:「龚莱芜气和而直,宜深交之」。
彭州濛阳县,转秘书丞
丁母忧,服除,知密州安丘县
太常博士,赐五品服,知渠州,拜尚书屯田员外郎
州故僻陋无学者,公请于朝,建庙学,躬率邑子为生,以时释奠,退而讲说,立课肄之法,人大劝化,始有登科者。
郡人绘像事公。
召还,编校史馆书籍,转都官
始在莱芜,大臣荐试馆职,以善石介不召。
安丘秩满,上策二十篇,以贤良方正召试秘阁,又以不合报闻,议者大为公恨。
然朝廷寖知公,遂擢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公亦感遇自奋,以言任责,󲦤绅翕然推重,论奏中人邓保信罪状;
言苏安静年未五十,不可为押班
董淑妃赐谥非是
三司开封请法外断狱,率直可之,愿先付执政参审禀画;
凡大礼赦,请准太平兴国诏书,前期下禁约,后有犯不原,以杜指赦为奸者,宜著为令。
兖国公主与驸马都尉李玮忿争,坐谪外,仁宗临朝不适,公引《睽》上九义,劝上少镇安之,待其疑亡则志矣,已而果复和如故。
上喜曰:「如卿所言」。
尝请遣亲信近侍,以君臣父子大义,趣谕皇子入侍。
寻兼管国子监,判登闻检院,详定宽恤民力奏议。
淮南灾,以公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
除北朝正旦使,公奏:「昔契丹犯淄、青,祖父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往」。
许之,诏后子孙并免焉。
俄拜户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赐三品服,转吏部礼部郎中
论宗室宜岁试补外官,请汰滥官,销冗兵,蕃财用,禁奢靡。
连劾薛向奸暴,鬻盐市马皆罔上。
昭陵宜俭葬,景灵神御殿不宜增侈,以称先帝意。
屡请英宗延访臣下,亲决政事,上疏劝皇太后捲帘还政。
事皆人所难言者。
盖公前后在言路,阔略细故,至大事无顾忌,必言之。
其言优游,不亟不缓,平心据理,务使人主易听而已。
耻为表表,买直近名,退亦未尝以语人,故其事多施行,而世颇不知自公发也。
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南京留守
江宁府,转户部
召还,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吏部流内铨。
选人得官,待班谢辞率留滞。
公奏易为门谢辞,至今便之。
其后议明堂配享及王丞相荆公坐讲事,益不合,求补外,以知兖州
是时遣使方田,其法物色土宜为十等,以均地税,而使者所辟置意倖功赏,田既不得其实,而概取税之虚名诡额及常所蠲者,加入旧籍,劫制州县,上下骚然。
公曰:「税有重轻,均固可尔。
今增之,非朝廷本指也」。
独不肯增,人危公,公卒以州籍常数均定,兖人至今德公
或论公八年不迁官,特改吏部
又求閒地,提举西京崇福宫
魏国公忠献韩公曰:「端良之人皆喜静处,龚君心不营禄,禄亦不及」。
秩满,再判太常寺,再留守南京,转太常少卿
陛辞,神宗顾语移时,喜甚曰:「人言卿惫,而精明如此,行用卿矣」!
公顿首谢。
时河决曹村,流民无所属,殍死道路,公劳来赈拊,归者不可计。
使者奏状,拜谏议大夫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
又遭北方岁饥,活流饿视南京滋多。
官制行,改大中大夫
请老,提举亳州太清宫
今上即位,转通议大夫,遂以正议大夫致仕。
公道学文义,内外绝美,事上应物,一以不欺。
及退居里舍,著书讲诵,澹然自乐。
门生弟子,造请质问,从容相对,日以为常。
乡人有善,孜孜称述,惟恐不闻;
其有不善,则召而告之,矜戚见于颜色。
其人至感泣自新,以是乡里无贵贱少长归心焉。
公好学出于天性,既以经行显名朝廷,虽有任用,涖剧烦,亦未尝辄废书。
至老学益深,行益粹,可谓一德有始卒者。
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以寿终,享年七十七。
两夫人:李氏,都官郎中之女,追封赞皇郡君
某氏,光禄卿希仲女,长乐郡
子十一人:男祥,权潍州昌邑县,先亡;
群,开封府考城县主簿
羲,林州录事参军
女嫁宣义郎张仲殿直张景山
馀早卒。
孙男女十五人。
公有《东原集》五十卷,《谏草》三卷,《周易补注》六卷,《中说注》十卷,《编年》、《官制图》各一卷。
某少以诸生从公学,又以应天府官在公幕下,公之见知甚厚。
而诸孤出公遗命来请铭,将以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葬公须城之登贤乡特进公之兆次,义其可以辞乎!
为之铭曰:
侃侃龚公,令德之世。
光禄耆老,水衡循吏。
公言正直,皇则好之。
纠绳左右,是是非非。
以天行止,畴尼吾志。
归善一乡,士知法义。
先生,徂徕泰山
门人达者,公得其传。
惟深斯水,惟厚斯冈。
凡我乡人,敬公之藏。
《春秋左氏传》后序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太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襄阳,解甲休兵,乃申抒旧意,修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
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
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
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
始者藏在秘府,余晚得见之。
所记大凡七十五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
《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
《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
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
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湣王二十五年也。
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岁,下去今太康三年五百八十一岁。
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
惠王三十六年卒,而襄王立
十六年卒,而哀王立
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
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
文称鲁隐公邾庄公盟于姑蔑,即《春秋》所书邾仪父,未王命,故不书爵。
仪父,贵之也。
又称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即《春秋》所书虞师、晋师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又称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即《春秋》所书天王狩于河阳,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也。
诸若此辈甚多,略举数条,以明国史皆承告据实而书时事。
仲尼修《春秋》,以义而制异文也。
又称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疑「洞」当作「洞」,即《左传》所谓荧泽也。
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嶭,即《左传》所谓宾媚人也。
诸所记多与《左传》符同,异于《公羊》、《谷梁》,知此二书,近世穿凿,非《春秋》本意审矣。
虽不皆与史记尚书同,然参而求之,可以端正学者。
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钞集者人名也。
《纪年》又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太甲七年,太甲潜出知桐,杀伊,乃立共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而中分之。
《左氏传》伊尹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然则大甲虽见放,还杀伊尹,而犹以其子为相也。
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太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
为其粗有益于《左氏》,故略记之,附《集解》之末焉。
奔蜂对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一
晋悼公见奔蜂属土于墉。负桑虫而寘之。
若有言者。不胜其疑也。
即召师旷以诘其事。对曰。
奔蜂无子。负虫而祝之。
祝之不怠。故其形随之而化也。
公骇其说。因从而理之曰。
伊蜂也。欲虫肖巳之速。
是故祝之诚。夫诚之感物。
虽千品万形之殊。未有不从而应之者也。
诚之不达。感之不应。
虽体质外均。而其心化为他类矣。
吾愿以人事明之。在昔尧欲天下之治。
祝舜以禅之。舜恐天下未治。
祝禹以禅之。传之诚。
故三姓之天下。化为一家之治也。
是则尧舜非不能化其子。盖将传其祝于至公也。
臣又敢以晋国事直启王心。冀王之速悟。
日者曲沃桓叔恤民务德。有国之人被其祝。
无几而化之。虽晨风郁林
鱼龙趋潭。不是过也。
逮乎献公。纳士蔿之谗。
逐偫公子。伐丽戎而嬖其女。
使太子东山之师。厖凉玦离。
显以义绝。谗言卒行。
新城之酷。二公子继踵而奔亡。
当是时。惧献公之毒。
不啻虎狼之磨牙也。此则父化为虎狼矣。
既而使兵伐蒲。又加兵于屈。
视其子之居。不啻寇戎之所聚也。
此则子化为寇戎矣。文公在外十九年。
贤士五人之为辅。公蚤夜而祝之。
故异体化为一身也。及夫齐桓妻以宗女
楚成待以诸侯。送之于秦。
卒以得立。此则化于他国。
不能化于父子。闻诸献公
未尝诚而祝之也。是知善祝而他类化者。
奔蜂也。不祝而巳子离者。
献公也。君子谓公之智不如蜂。
蜂犹能蕃其类。今君先有晋国
宜乎上保宗庙之基。下近百代之资。
择而可化而化之。无俾奔蜂逞术于君王。
悼公曰。小问而大获。
孤之幸也。孤其念焉。
乃立其子彪为太子。而使田苏为傅。
太尉韩允忠神道碑 唐 · 纥干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天高地厚。
覆载之道成。
君圣臣贤。
教化之功普。
帝唐以文德走殊俗。
以武经齐诸夏。
吁谟(下阙)张之全才。
将相之重位。
艺通神化。
气肃风雷。
建旷代之勋庸。
为一时之标表者。
则魏帅丞相韩公其为人(下阙)万食采于韩。
因以定氏。
春秋时
韩厥晋献公
能全赵氏之孤。
不忝上卿之位。
左氏书之。
在嬴秦时
有韩仰为太傅(下阙)
一朝信生颓当。
封弓高侯
东汉时
韩棱尚书令
清名直节。
独立不党。
东晋时
韩康伯
幼□聪悟。
早遇殷浩见知。
长负(下阙)皇室(下阙)无人是知源深则派长。
根大则枝茂。
蝉联冠冕。
世享厥位。
曾王父朝。
皇魏博临清镇都知兵马使
□度奇表嶷然□殊不器(下阙)(下阙)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御史中丞
且习钤经。
通知政术。
桓石虔名能断□许仲□力可□奔。
寻□军(下阙)相州(下阙)以公追孝。
工部尚□□□祖妣张氏。
追封清河郡太君
皇考□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使持节□州□军事守□州刺□□□□防禦使(下阙)
质劲百鍊(下阙)克肖门风。
飞一箭下城
彀虚弓而坠鸟。
洞晓边事。
不后郭公。
又好读兵书。
宁惭奉世。
初从将幕。
遂拜鱼符。
颁六条以□城驾□而□□□□行足以轨物。
□厉足以范人。
位不(下阙)公贵累赠(下阙)尚书
妣吴氏。
追封凉国太夫人
公则贝州府君之元子也。
才惟命世。
生实为时。
天纵多能。
人推懿范。
孔子圣者。
似□能(下阙)公学穷三豕箭(下阙)以自强蓄锋铓而不(下阙)终军童子。
便请长缨
李牧少年。
乐从绝塞。
始辞外傅。
遽列和门。
竭力奉公。
所至必理。
蒋琬占梦之日。
已定封公。
谢安未仕之辰。
终期作相。
承□□□邦□之馀祉□文明之□代(下阙)(下阙)壮图(下阙)乎武幕位崇。
连营任显。
入军旅必以谋略资其长。
行乡党必以教义谕其幼。
诸葛亮管仲之器。
真卿多白起之风。
立于尉庭。
不杂流辈。
□□□行太尉范□公爱公堂堂之(下阙)闻谓公曰(下阙)
韩与何本同族氏。
我欲投忘年之分。
申一姓之驩。
可乎。
公再拜牢让。
不从其意。
谦之至也。
□□□武宗四年
潞帅死。
其子稹□□一方积□□□长□□□□□□天子赫(下阙)
庙堂陈帷幄亟下诏书。
大徵师旅。
不日而戈鋋四合。
浃旬而貔武争先。
岁序俄周。
堡障未下。
盖以前据壶关之固。
后倚太行之险。
王师下关士庶□夷于锋下关防密疆鸱鸢杂金鼓之声。
云物惨山川之色。
徒拗其怒。
且无所施。
乃召耆将计事。
皆曰众寡不敌。
利病相悬。
公独忿勇出偫。
借前筹(下阙)
作虐西境(下阙)照大□□有(下阙)方地居屏捍。
当阃外之寄。
分天子之忧。
苟或不能整一旅之师。
问滔天之罪。
是倒持而授柄焉。
可恣其暴也。
遂请楚公上表□师躬行天伐。
楚公持重(下阙)公又曰虽(下阙)众兵家所慎。
而杖顺讨逆。
神道必从。
况豸不触邪。
与羊无别。
较然之理。
又何疑哉。
楚公虽听机谋。
尚怀犹豫。
□□御史中丞李公□乘□□□衔命宣(下阙)西向(下阙)恩始议伐叛。
顾谓公曰。
前日之言。
若合符契。
非公智识精远。
孰能悬解天意乎。
由是练日选□□□出纛(下阙)公素甫广顺(下阙)阵孤虚傅宏之气冠三军公孙瓒声闻步奋身于行伍之众。
泣誓于义勇之徒。
且曰。
帝命不可稽。
邻寇不可玩。
□□□虑事今(下阙)戈□山立□□云屯□雾忽(下阙)垒先惊。
公不顾危亡。
亲承矢石。
介冑虮虱。
手足胼胝。
赵充淑名动寰区。
共推烈士。
张文远身先士卒。
果立殊功。
□威无□□之□战陈忘□□之□□□朝渡一□□垒于□□夕起长风□浪(下阙)将席(下阙)山颓或倒戟自残。
或舆尸请命。
然后化狼顾鸱张之辈。
凤仪麟趾之祥。
荡秽涤瑕。
冰消烬灭。
捷书西上。
褒诏东来(下阙)
公上报明主。
(下阙)旋获(下阙)壮志呜呼。
楚国公用公筹略。
卒建大功。
天子酬劳。
就加外相。
御史中丞李公复因楚公(下阙)宠光亦拜台□惟公止换宪秩。
稍迁(下阙)(下阙)突徙薪之叹。
而我无矜功利巳之心。
坦然胸襟。
益见夷旷。
公挹江海之伟量。
挺倜傥之奇姿。
文次骞智敌万□顾彦□名齐(下阙)下□□问望藉藉。
动人视听(下阙)
庐江公纪纲失守。
时今上在东宫晋王
即宣诏遥领魏博节度使
授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节度观察留□□□慰谕(下阙)道路公瞻天顿首。
沥恳坚让。
紫泥重降。
莫得而辞。
踰月。
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
充魏□节度观察□□等□□□□□复拜□□□内使以旋(下阙)雷动五营义武。
六郡疲民。
稚舞艾歌。
相与贺曰。
邵父杜母。
复出于今日。
则人人皆得为赤子矣。
公宠践将坛。
荣分朝(下阙)丕变教令。
载新近(下阙)皇风普扇。
惠泽遐敷。
熙熙怡怡。
不严而理。
迨期月报政。
特加尚书右仆射
馀如故。
师长南宫。
仪刑会府
酬庸旌德
赏典有光。
□□□□检校司空(下阙)讳临轩遣使。
司空之命同赐。
渥泽荐加。
恩荣特异。
比于偫后。
孰可儗伦。
今上即位
敕覃恩中外(下阙)
维旧土朕□居(下阙)契君臣之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检校司空如故。
公位尊鼎鼐。
寄重方隅。
周勃社稷之臣。
汉朝礼厚。
桓楷栋梁之□蜀国名高。
感孚人心。
□□□□□使□□□鸟□□□修(下阙)保其安赋有常期。
官无横役。
而又立乡校以劝学。
敦儒术而奖善。
完器甲以彰有备。
训卒伍以示有严。
解□迎宾。
分甘飨士。
茂绥怀之(下阙)(下阙)之是非不出于□心之喜愠。
不形于色。
肃恭之貌。
若待严师。
信厚之诚。
不欺暗室。
矧复地隆千乘。
日食万钱
而素俭之规。
无所增益。
(下阙)常阅诗书。
吉甫之。
不坠文武。
太叔之美秀。
子产之博物。
石奋之谨厚。
充国之雄敏。
皆不学而成。
得自生性。
亦犹张瑟于庭。
风至而韵自(下阙)纳万机(下阙)乾符元年十一月廿二日
遘疾薨于镇。
享年六十一。
倾都罢市。
阖境兴哀。
孙文度之丧。
神仙赴吊。
王子敬之殁。
人琴俱亡
皇帝(下阙)郎中曹邺太子(下阙)大夫李景庄库部员外郎陈翰
备鼓吹。
升辂车。
宣政正衙及公之灵座。
册赠司徒
谥曰□明年以我仆射(下阙)因心之孝感(下阙)公前娶夫人刘氏。
追封彭城郡太君
文伯之妻。
君子为知礼。
孟轲之母。
良史述其贤。
淑行无徵。
华年早世。
后娶夫人靳氏。
封清河郡君
□先公而殁(下)
有子(下阙)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尚书右仆射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天上麒麟
人间鸾凤。
夙□□□孝□纯深(下阙)列于贰车
推诚而六郡□□修巳而万人有赖。
及朝廷闻公薨谢。
星使遽临。
慰于苫之前。
勉以金革之事。
遂授仆射
起复魏□节度□察留后检(下阙)之权。
恩洽宸襟。
使来天阙。
碧幢照耀。
红旆逶迤。
礼莫重于夺情。
荣莫大于绪嗣。
仆射叩□□□洫血陈乞。
敢忘移孝之(下阙)仆射去经捧诏易□从政恭临旧地。
敬奉先勋。
绍遗爱于师坛。
袭垂□于揆路。
礼□可以肃物。
清俭可以律人。
无绮纨矜□之心。
□钲鼓(下阙)河永传带砺。
次子记。
前魏州都督府文学
幼子谏。
亲事将□早奉义方。
夙承家诲。
粤以明年二月廿五日
卜兆于魏州莘县修善乡平原□先茔之侧。
(下阙)公懿行崇勋。
为世轨范。
苟□纪述。
何慰孝思。
遂命门吏纥干浚刻石为碑。
以示来裔。
浚伏念昔者延陵季氏。
仲尼署其表曰。
呜呼有吴季子之墓。
则知碑者古史之流(下阙)铭合属曳裾之吏。
浚叨蒙原顾。
获忝初筵。
胡伯始之前修。
无惭许训。
郭有道之遗烈。
徒感蔡邕
宁愧芜词。
敢书贞础。
铭曰。
元圣乘运。
英贤膺期。
生为邦杰。
出作帝师
赫赫韩子
徽猷早振。
得姓于周。
筮仕于晋。
既开土宇。
亦佩侯印。
□汉承□淮阴封信。
洪源茂绪
派远(下阙)克绍祖宗。
量宽溟涨。
威定山东
爰自壮年。
誓志从戎。
钤经政术。
靡有不通。
凌云直干。
袭物清风。
紫髯短下。
黑□雕弓。
□□挺众□□□□狸穴(下阙)若刃自戕。
若火自燎。
太行天井。
恃险设奥。
逆浪昼翻。
旄头夜耀。
天子问罪。
楚公奉诏。
公实为副。
顺行天讨(下阙)
偫校□□齐䘪飙驰雷扫(下阙)
执锐披坚。
屠城擒将。
所向无全。
探雏扑卵。
流血成川。
妖孽既平。
功成凯旋。
勋高名显。
时望赫然。
鸾鹤腾□蛟龙擘□□天万里。
一日可上。
斋坛使节(下阙)
位重廊庙。
任尊师长
化洽令行。
人歌惠养。
天垂将星。
公实禀之。
神有兵符。
公实受之。
元凶巨猾。
公实定之。
帝□王□公实佐之。
□家许国。
济难匡时(下阙)
晋侯言命。
两楹梦奠。
夫子殆病。
皇天匪信。
倚伏无定。
梁坏舟藏。
孰为龟镜。
史氏书殁。
礼官考行。
终始哀荣(下阙)
已列。
体魄宜安。
西眺崇山
崇山言言。
南临大河。
大河浑浑。
河永固
基业长存。
改恭太子谥议 晚唐 · 李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
鲁僖公五年
晋杀其太子申生。
先圣之书。
恶用谗也。
是时国中请谥。
不亦过乎。
诗曰。
温恭人
惟德之基。
亦曰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
皆极言也。
是故子服景伯戒其徒曰。
陷而入于恭。
闵马父笑之。
为周恭王能庇其昭穆之阙而为恭。
楚王能知其过而曰恭。
王恭亦不敢自专。
称曰自古在昔。
由是知固不易名也。
今观申生之事。
未有得其称者。
夫祸机将发。
子舆之谋。
狐突之谏。
明而知之。
既不肯用。
至于将死之日。
复不能以六日之状自明。
而曰君安骊姬
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是我伤公之心也。
乃受赐而死。
嘻。
越哉其过也。
献公虽闇昧好听谗。
非中心知之而犹好之也。
晋国之地方千里。
财用之给。
士女之众。
求聘妃后。
岂无越于骊姬者哉。
然而独任者专宠诸姬莫夺者。
得非希意钓情。
机巧甚密。
以伤君心使然耶。
如此。
则必以姬之行为善。
以姬之言为实。
安而任之。
渐至作乱。
史苏所谓甘受逞而不知。
至夫事状明著。
奸诈漏泄。
知其不善。
显其不实。
如醉而醒。
如寐而觉。
震电凭怒。
执而戮之。
必使夬然刚决矣。
复安有伤心至于不安居饱食哉。
设令既戮之。
复思其仪质而怊怅者。
则亦念其欺罔忿恨矣。
谓恐伤心。
无乃谬欤。
申生将使献公达嘉声于亿载。
镇令誉于千古。
甚于安其居饱其食也。
失令名于后裔。
贻谗言于孙谋。
甚于居不安食不饱也。
推此大义。
伤心犹亦不害。
况于无伤。
而遽至死耶。
遂使长恶不惩。
谮二公子。
岂曰能庇其昭穆之阙乎。
沉迷不返。
人谏而拒。
岂曰能知过乎。
亲不能庇。
执事有恪也。
过不能知。
非为德之基也。
此乃凝滞不通之论。
谓之君。
亦已过矣。
谥法曰
壅遏不通曰幽。
申生者真是也。
稽之典法。
改谥曰幽太子
使夫后代知所以事君父之道。
左右辅弼。
使不陷令名于简册之中。
不独虚死其身。
偷安尊者于日夕而已。
荀息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晋献公子九人。听骊姬之谮也。
太子申生缢于新城重耳奔蒲。
夷吾奔屈。尽逐偫公子。
骊姬之子奚齐及其娣之子卓子留于宫。公疾病。
荀息。将使立奚齐
荀息曰。臣竭尽股肱之力。
加之以忠贞。不济。
则以死继之。公曰。
何为忠贞。对曰。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忠也。送往事居
耦俱无猜。贞也。
公薨。荀息奚齐
里克使人杀之丧次。荀息将死之。
人曰。无益也。
不如立卓子荀息又立之。
里克曰。三怨将作。
秦晋辅之。子将如何。
荀息曰。吾与先君言矣。
我欲复言。然谓人己乎。
里克卓子于朝。荀息死之。
邱明褒之曰。诗人有言曰。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荀息有复言重诺之义。夫荀息
晋国大夫。为执政之臣。
顾命以立其君。人能杀之。
己不能讨之。是□于国。
再立卓子以偷其安。里克之告。
又不得诛。以害其主。
虽曰复言。何叹之有。
献公荀息执政也。以荀息为能贤也。
而属之二子。令二子无辜而死。
荀息之不贤所致。其无乃辜先君之托孤之寄乎。
且己以大夫也。不宜从君于昏而立幼稚。
知诸子之贤。不能立之。
以利于晋。为国家长世之计乎。
比周于姬氏之党。乃嬖宠之党也。
立二君而不能定其位。纵其贼以致乱于其国。
若亡之党不可以立乎。非己智力之能全也。
其轻许之乎。是轻之言而许之。
是贪其位而固其权。复言以死之。
子其不死。人□以诛之于子矣。
大国之人。不能保其身。
知贼不讨。不可谓之忠。
纵其为虐。不可谓之贞。
事嬖宠幼弱之子。远伯王贤哲之君。
耦俱无猜。其若是乎。
若偫盗力争。不能计胜而死。
犹将贤之。若不能讨贼。
无谋自殒。将何以尚之哉。
匹夫匹妇死于沟壑者。无以异之。
凡顾命受遗之日。择长辅少之道。
非伊周之才智。且将不济。
荀息所能也。是以宪宗弥留之日。
内外疑恐。奸邪之人。
宪之。复诛其党。
有来中书裴晋公语及大政者。公勃然曰。
当问大臣。此非殿中事。
告者遽退。杜黄裳时为庶子
亦以玉佩系上。阳周太子安否。
及临。慰劝之曰。
冢宰大臣前揭丧巾。睹天颜哀毁之状。
莫不相顾而泣。又喜万国之得主也。
即深谋远虑。于防微之道。
如是之备。及后国家以副君之命。
必有社稷之难。遗诏择立。
以为之常。盖不由大臣之谋始也。
皆左右近密建议奉迎。位既及定。
乃命百辟以行大礼。始谋之臣。
即新君受赐之地。迁之重权。
委以大政。南北二军。
归其肘腋。九城之禁。
由其管钥。若然公议者。
尚可知其谏主及后诛戮。嗣王之英武者。
或择幼冲之可教。其议立之父。
轮告不实之状。循环署其名。
民间谓之车毂状。宦者谓之金轮图。
常有请赵公同署名者。公歔欷流涕。
不忍执笔。其子曰。
事既行矣。祸不可变。
一家三百口。在于今日。
大人何疑之有。请笔代署。
宦官畏大臣不从。必兴诛戮。
当动摇天下。及见其名。
莫不喜悦。由是骤命其子。
以居清列。终致权□阉竖
倾覆宗社。皆赵公之所为也。
或曰。赵公之生也。
由不如荀息之能尽其生也。生之与死。
皆乱国者。何升降之有。
二子者。可谓异代而同罪。
邱明之褒。不其谬欤。
重答杜使君631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月日。佐史杨方至。
奉报书。兼枉别帖。
垂问家礼丧服新义五道。度情振理。
探幽洞微。诚非野人所敢酬析。
但先人遗旨。颇曾恭习。
虽困于荒晏。犹忆于异闻。
谨因还使。条申如左。
夫三年之丧。情理之极。
有正有义。因事之作也。
正服缞。三升而已。
至于义服。加其半焉。
岂非义有离合之理。情无迁夺之法。
然亲尊罔极。冠受可均。
切至或殊。缞加其半。
微以见志。有何怪焉。
至如父为长子。独施斩服。
盖以所承者重。情寄特深。
非唯亲亲。且尊尊也。
至于庶子。已不承尊。
虽有长子。无预祖祢。
不为服斩。义亦可知。
但古之君臣。有国有家。
相承继体。血祀长存。
宗小宗。较然有别。
继祖继祢。由兹可推。
故曰天子不绝国。诸侯不绝家。
贵人之宗也。故别子为祖。
父继之为大宗。百代不迁之宗也。
已父为祢。兄继之为小宗
此四代则迁之宗。承百代之重。
且得不为其长子斩乎。为四宗之祖。
亦且得不为其长子斩乎。唯继祢之弟。
无预祖祢。庶子之义。
施此而已。自秦汉以来。
家国道废。虽有其礼。
将安所行。逮乎晋末。
中原大乱。骨肉至亲。
尚不相保。祖祢之序。
知何以明。故仆先君献公
因事起义。欲使无逆于古。
且令可行于今。以为今之封爵。
颇存古号。虽无其实。
而尚有其名。故以始受封者。
犹古之诸侯。诸侯之庶子
即古之别子也。别子之庶子
即古之小宗也。虽国破家亡。
朝迁市变。谱牒存录。
宗次可推。咸可一依古礼。
行之私室。至如沉沉耕者。
悠悠黔首。族姓犹不能自辨。
何暇及于宗庶之事乎。此古之先王。
所以不下礼于庶人也。有何不可。
而乃疑乎。至若夫妻之道。
诚为义合。而家道之睦。
斯为首焉。故传曰。
妻至亲也。一体之名。
均于天性。故妻之于夫也。
其服曰斩。盖移于父母之重焉。
夫之于妻也。期而有杖。
则踰于兄弟之功焉。前贤往达。
曾无异议。故曰妻者齐也。
一齐而不易。如至失礼而出。
违妻之道。终丧而嫁。
弃妇之义也。违道弃义。
又何述焉。苟全道义。
则天亲也。天亲之服。
有何异乎。列之正服。
斯为当矣。此先君献公探记传之旨。
明后来之失。敦人伦之源。
睦伉俪之道也。夫何病哉。
明公又云。君臣夫妻。
俱以义合。而妻为正服。
臣为义服。则君臣之际。
不如夫妇之情乎。斯不然矣。
何者。夫礼有以情作者。
父子夫妇之类是也。有以义作者。
君臣夫妾之类是也。情义之极。
俱终于斩。此其无升降明矣。
但礼之为用。缘情以至理。
因内以及外。情者。
人之深心。愚智之所共也。
孰有愚者而忘其妻子乎。理者。
人之大节。凡圣之所异也。
孰有凡生而忘其臣妾焉。故情者正也。
此妻子所以深心而执夫父。以正服也。
理者义也。此臣妾所以存大节而申君主
以义服也。故夫正义之作。
殊情而共礼也。孰谓君臣之义。
而谢夫妇之情乎。孰谓夫妇之情。
而厚君臣之义乎。古之君子。
常度情以处。断义而行矣。
义可夺情。卫石碏不能存其子。
情不害义。宫之奇得以其族行。
故曰情义殊也。情义均也。
故情义之服。有正焉。
有义焉。正义之礼。
无厚焉。无薄焉。
此妻为正服。所以无害于君臣。
臣为义服。所以不伤于夫妇。
有伦有要。夫何稽疑。
至如三殇之服。礼有明文。
郑与王杜。各申本见。
由兹纷杂。后莫能定。
然详诸记义。王杜为长。
某昔在隋末。又尝见诸贤讲论此矣。
近者家兄御史亦编诸贤之论。继诸对问。
今录此篇附往。幸详之也。
至如众子服期。其妻小功。
兄弟之子犹子也。其服亦期。
先儒以为其妻亦小功。惟王肃以为丧服之例。
旁尊皆执。明公以为重于子妻之服。
失礼之差。此则袁准之义也。
夫礼虽缘情。亦为义屈。
故有从无服而有服者。亦何嫌乎兄弟之子妇越已子之妻乎。
故曰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致之。
故不嫌于与已子同服矣。旁尊不敢以厌降。
盖避正尊而自执也。故不嫌于越已子之妻矣。
轻陈末学。岂能详究。
又于杨方奉口处分。借王俭礼论。
门庭所蓄。先无此书。
往于处士程融处。曾见此本。
观其制作。动多自我。
周孔规模。十不存一。
恐不足以尘大雅君子之视听也。寻问傥获。
当遣祗送。王君白。
录关子明事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关朗
字子明
河东解人也。
有经济大器。
妙极占算。
浮沈乡里。
不求宦达。
太和末
五代穆公晋阳尚书
为公府记室
穆公与谈易。
各相叹服。
穆公谓曰。
足下奇才也。
不可使天子不识。
入言于孝文帝
帝曰。
张彝郭祚尝言之。
朕以卜算小道。
不之见尔。
穆公曰。
此人道微言深。
殆非彝能尽识也。
诏见之。
帝问老易。
寄发明元宗
实陈王道。
讽帝慈俭为本。
饰之以刑政礼乐。
帝嘉叹。
穆公曰。
先生知人矣。
昨见子明。
管乐之器。
岂占算而已。
穆公再拜对曰。
伊尹负鼎成汤
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
臣主感遇。
自有所因。
后宜任之。
帝曰。
且与卿就成筮论。
既而频日引见。
际暮而出。
会帝有乌丸之役。
敕子明随穆公出镇并州
军国大议。
驰驿而闻。
穆公易筮。
往往如神。
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
不平袁粲之死。
耻食齐
故萧氏受禅。
穆公北奔。
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
穆公春秋五十二矣。
奏事曰。
大安四载
微臣始生。
宋大明二年也。
既北游河东
人莫之知。
卢阳乌深奇之曰。
王佐才也。
太和八年
徵为秘书郎
给事黄门侍郎
以谓孝文有康世之意。
经制不立。
从容閒宴。
多所奏议。
帝虚心纳之。
迁都洛邑
进用王肃
穆公之潜策也。
又荐关子明。
帝亦敬服。
穆公曰。
嘉谋长策。
勿虑不行。
朕南征还日。
当共论道。
以究治体。
穆公欣然相贺曰。
千载一时也。
俄帝崩。
穆公归洛。
踰年而薨。
遂不仕。
同州府君师之。
受春秋及易。
共隐临汾山。
景明四年
同州府君服阕援琴。
切切然有忧时之思。
子明闻之曰。
何声之悲乎。
府君曰。
彦诚悲先君与先生有志不就也。
子明曰。
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府君曰。
彦闻治乱损益。
各以数至。
苟推其运。
百世可知。
先生以筮一为决之。
何如。
子明曰。
占算幽微。
多则有惑。
请命蓍卦。
以百年为断。
府君曰。
诺。
于是揲蓍布卦。
遇夬之革。
而叹曰。
当今大运。
不过一再传尔。
从今甲申二十四岁戊申大乱。
而祸始宫掖。
有蕃臣秉政。
世伏其强。
若用之以道。
则桓文之举也。
如其不道。
臣主俱屠地。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参代之墟。
有异气焉。
若出。
其在并之郊乎。
府君曰。
此人不振。
苍生何属。
子曰。
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
府君曰。
各能成乎。
曰。
我隙彼动。
能无成乎。
若无贤人扶之。
恐不能成。
府君曰。
请刻其岁。
曰。
始于甲寅
卒于庚子
天之数也。
府君曰。
何国先●。
曰。
不载德而用诈权。
则旧者先亡也。
府君曰。
其后如何。
曰。
辛丑之岁。
有恭俭之主。
起布衣而并六合。
府君曰。
其东南乎。
曰。
必在西北。
平大乱者。
未可以文治。
必须武定。
且西北用武之国也。
东南之俗。
其毙也剽。
西北之俗。
其兴也勃。
又况东南。
中国之旧主也。
中国之废久矣。
天之所废。
谁能兴之。
府君曰。
东南之岁可刻乎。
曰。
东南运历。
不出三百。
大圣大贤。
不可卒遇。
能终其运。
所幸多矣。
辛丑明王当兴。
定天下者。
不出九载。
已酉江东其危乎。
府君曰。
明王既兴。
其道若何。
曰。
设有始有卒。
五帝三皇之化复矣。
若非其道。
则终骄冗。
而晚节末路。
桀纣之主出焉。
先王之道。
坠地久矣。
苛化虐政。
其穷必酷。
故曰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大乱之后。
必有凶主。
理当然也。
府君曰。
先王之道竟亡乎。
曰。
何谓亡也。
夫明王久旷。
必有达者生焉。
行其典礼。
此三才五常之所系也。
孔子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故王道不能亡也。
府君曰。
请推其数。
曰。
乾坤之策。
阴阳之数。
推而行之。
不过三百六十六。
引而伸之。
不过三百八十四。
天之道也。
噫。
闻之。
先圣与卦象相契。
自魏已降。
天下无真主。
黄初元年庚子
至今八十四年。
更八十二年丙午。
百六十六年矣。
达者当生。
更十八年甲子。
其与王者合乎。
用之则王道振。
不用洙泗之教修矣。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其唐晋之郊乎。
昔殷后不王。
仲尼生周。
周后不王。
则斯人生晋。
夫生于周者。
周公之馀烈也。
生于晋者。
陶唐之遗风也。
天地冥契。
其数自然。
府君曰。
厥后何如。
曰。
甲申至甲子。
正百年矣。
过此未或知也。
府君曰。
先生说卦。
皆持二端。
曰。
何谓也。
府君曰。
先生每及兴亡之际。
必曰用之以道。
辅之以贤。
未可量也。
是非二端乎。
曰。
夫象生有定数。
吉凶有前期。
变而能通。
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是以君子之于易。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问之而后行。
考之而后举。
欲令天下顺时而进。
知难而退。
此占算所以见重于先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
善人少。
恶人多。
暗主众。
明君寡。
尧舜继禅。
历代不逢。
伊周复辟。
近古亦绝。
非运之不可变也。
化之不可行也。
道悠世促。
求才实难。
或有臣而无君。
或有君而无臣。
故全之者鲜矣。
仲尼曰。
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此有臣而无君也。
章帝曰。
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
此有君而无臣也。
是以文武之业。
遂沦于仲尼
礼乐之美。
不行于章帝
治乱之渐。
必有厥由。
而兴废之成。
终罕所遇。
易曰。
功业见乎变。
此之谓也。
何谓无二端。
府君曰。
周公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八百。
岂亦二端乎。
曰。
圣人辅相天地。
准绳阴阳。
恢皇纲。
立人极。
脩策迥驭。
长罗远羁。
昭治乱于未然。
算成败于无兆。
固有不易之数。
不定之期。
假使庸主守之。
贼臣犯之。
终不促已成之期于未衰之运。
故曰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
圣人知明王贤相。
不可必遇。
圣谋睿策。
有时而弊。
故考之典礼。
稽之龟策。
即人事以申天命。
悬历数以示将来。
或有已盛而更衰。
或有过算而不及。
是故圣人之法。
所可贵也。
向使明王继及。
良佐踵武。
则当亿万斯年。
与天无极。
岂止三十世八百年而巳哉。
过算馀年者。
非先王之功。
即桓文之力也。
天意人事。
岂徒然哉。
府君曰。
龟策不出圣谋乎。
曰。
圣谋定将来之基。
龟策告未来之事。
递相表里。
安有异同。
府君曰。
大哉人谋。
曰。
人谋所以安天下也。
夫天下大器也。
置之安地则安。
置之危地则危。
是以路平安车。
狂夫审乎难覆。
乘奔驭朽。
童子知其必危。
岂有周礼既行。
历数不延乎八百。
秦法既立。
宗祧能踰乎二世
噫。
天命人事。
其同归乎。
府君曰。
先生所刻治乱兴废。
果何道也。
曰。
文质递用。
势运相乘。
稽损益以验其时。
百代无隐。
考龟策而研其虑。
千载可知。
未之思欤。
夫何远之有。
府君蹶然惊起。
因书策而藏之。
退而学易。
盖王氏易道。
宗于焉。
其后宣武正始元年
岁次甲申
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岁戊申
而胡后作乱。
尔朱荣并州
君臣相残。
继踵屠地。
及周齐分霸。
卒并于西。
始于甲寅
终于庚子
皆如其言。
明年辛丑岁。
隋高祖受禅。
果以恭俭定天下。
开皇元年
安康献公老于家。
铜川府君曰。
关生殆圣矣。
其言未来。
若合符契。
开皇四年
铜川夫人经山梁巨石而有娠。
既而生文中子
丙午之期者二载尔。
献公筮之曰。
此子当之矣。
开皇六年丙午
文中子知书矣。
厥声载路。
九年己酉
东平
高祖之政始怠。
仁寿四年甲子
文中子谒见高祖
而道不行。
大业之政。
甚于桀纣
于是文中子曰。
不可以有为矣。
遂居汾阳
续诗书。
论礼乐。
江都失守。
文中子寝疾。
叹曰。
天将启尧舜之运。
而吾不遇焉。
呜乎。
关先生所言皆验也。